如果你現在時間不多,只想快速了解重點,我在臉書上也整理了【懶人包版本】: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EHdnpw89f/?mibextid=wwXIfr
適合滑手機時簡單看看,再回來讀完整文也OK!
台灣的中醫學系一般為 七年制 醫學教育,結合理論學習與臨床實習。目前開設傳統中醫學系的大學包括中國醫藥大學、長庚大學,以及新成立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醫學系等,每年共招收約365名學生。課程前五年以基礎醫學與中醫專業課程為主,學生需修習中醫基礎理論(如《內經》原理、中醫診斷學、經絡學說)、中藥學與方劑學(藥材辨識、處方組成)、以及必要的西醫基礎(解剖、生理、病理等),培養中西醫兼具的知識結構。大六、大七開始進入臨床見習與實習階段,輪訓中醫內科、傷科、針灸、婦科、兒科等各科,總實習時數不少於45週。在實習期間,學生跟隨經驗豐富的中醫師學習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技巧,以及臨床開方和施行針灸等技術,逐步將課堂理論應用於真實病患身上。七年課程結束並修滿校方規定學分後,可獲得中醫學士學位。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學校提供中西醫雙主修的特別培育機制。例如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甲組及長庚大學中醫系允許學生同時修習西醫課程。在這些雙主修課程中,學生除了中醫課程外,還需完成相當於西醫學系的核心課程與實習訓練。畢業時,雙主修學生有資格報考中醫師與西醫師兩種執照。不過一般中醫系學生則僅能報考中醫師執照。總的來說,中醫系的學制嚴謹而繁重,期間除了需掌握傳統醫學知識,也必須具備一定的現代科學素養,以理解中醫藥的現代理論驗證和與西醫協作的可能性。
取得中醫師資格需要完成一系列嚴格步驟。首先,必須畢業於正規中醫學系(七年制中醫系或五年制學士後中醫系),並順利通過所有理論課程與臨床實習的考核。實習期滿且成績合格後,即可取得畢業證書,接著便能報考國家舉辦的中醫師考試。中醫師考試屬於國家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的一種,考試內容涵蓋中醫內科學、傷科學、針灸學、中藥學等核心領域。由於考生皆為經過多年專業訓練的中醫系畢業生,因此近年中醫師國考的錄取率相當高,大約在95%左右。只要通過考試並取得中醫師證書,便正式成為一位合格的中醫師。
獲得執照後,多數新科中醫師會選擇在醫院中醫部門或中醫診所擔任住院醫師/醫師,累積臨床經驗。依照相關法規,中醫師在醫療機構服務並參與負責醫師訓練計畫滿兩年後,即可申請自行開業,設立個人中醫診所。對於雙主修畢業的學生而言,除了中醫師執照外,若也通過西醫師考試,還可取得西醫醫師執照。這類雙執照醫師在職場上有更廣的發展彈性,但他們通常需要經歷更長的培訓(例如完成西醫的住院醫師訓練)才能同時以西醫身分執業。
除了考照與臨床訓練之外,成為中醫師後也需持續進修與學習。醫師法規定執業醫師必須定期接受繼續教育,以更新醫學知識。中醫師通常會參加各種專業研討會、進修課程,學習新的治療方法或最新研究成果。例如,有些中醫師進一步研修針灸的專門技術,或參與中醫專科醫師制度下的訓練(如中醫婦科、中醫傷科等專科制度正在研議中)。持續學習不僅是維持執照的要求,也是對病人負責任的表現,確保自己的知識與技能與時俱進。
中醫師的職業發展方向相當多元,大致可分為臨床醫療、教學研究與公共服務三大領域。首先,多數中醫系畢業生選擇走臨床路線,成為一線的臨床中醫師,在各級醫療院所為病人看診、治療疾病。臨床中醫師的工作內容包含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辨識病情,運用傳統醫學理論分析病因。在治療方面,中醫師會根據診斷結果為患者處方中藥方劑,或施行針灸、拔罐、推拿等治療技術,必要時也會結合現代科學儀器進行輔助治療。例如,一位中醫師可能早上在門診為感冒患者開立清熱解表的湯藥,下午為慢性腰痛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同時提供飲食調養建議。這類「懸壺濟世」的臨床工作是中醫師最主要也最直接服務社會的方式。
在臨床領域中,又可細分幾種職業場景: